close
組織裡有兩種人創造績效的提升:怕麻煩的聰明人,和不怕麻煩的行動派。怕麻煩的聰明人在目標管理的原則下,有邏輯地設定工作方法,用降低投入、省時省力的方法達到同樣的結果;不怕麻煩的行動派永遠想把目標定得更高,不惜改變工作邏輯來突破現況。

部門裡要拔擢一位主管,兩個候選人,一位聰明,另一位投入,哪一個要素對擔任主管工作比較重要?
若干年前,一位年輕的主管來找我,希望我能夠協助他溝通幾個部門的主管,因為他希望能夠進行一系列跨產業的合作,讓公司品牌能夠有更多的露出。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對他的想法感到憂慮,我告訴他,他的構想多年前許多同業就曾經想過,但因為這個計畫會改變日常運作流程,挺麻煩,其他同事意願不會太高。

我不怕麻煩!」他脫口而出:「如果同事覺得很麻煩,我來協助他們。」
當下,我真的被這位年輕人那一句「我不怕麻煩」感動到。因為我們身邊多數狀況是,當有人提出新做法時,多數人為在第一時間幫自己省事往往會說:「這樣讓我很麻煩!」似乎是即便僅僅存在些許改變的意圖都是不道德的。

這位同事的做法,後來真的落實了,因而還帶動一個新商機。從一句一點學問都沒有的話開始:「不怕麻煩」。
組織裡有兩種人創造績效的提升:怕麻煩的聰明人,和不怕麻煩的行動派。怕麻煩的聰明人在目標管理的原則下,有邏輯地設定工作方法,用降低投入、省時省力的方法達到同樣的結果;不怕麻煩的行動派永遠想把目標定得更高,不惜改變工作邏輯來突破現況。
哪一種人更合適你的組織?要看你的組織信仰哪一種經營哲學。然而,在現今變動快速且劇烈的外在環境下,企業很難有能力假設組織目標可以長期不變。因此,發掘你的組織裡的不怕麻煩的行動派,就變得格外迫切。

然而,什麼原因讓人不「怕」麻煩?問問自己,答案心知肚明:熱情

創新變革意願是熱情的產物」哈默爾分析:「現在,員工是否充滿熱情、全心投入,決定一切!」
哈默爾認為,企業應該創造一個讓員工充滿熱情的環境:透明化、權力下放與擴大自主。對一個事業單位或部門來說,更重要的是,為打造一個參與自主的企業環境奠立基礎,必須聚集更多全新投入、充滿熱情的夥伴。

這群人並不難辨識,關鍵是,你是否給予他們正確的評價與足夠的重視?



4個招數排解工作壓力,想到要上班,不再唉聲嘆氣

如果有一個人說,他喜歡上班、喜歡他的工作、同事和上司,你一定會想知道他到底是做什麼工作的。因為大部分的上班族,包括你自己在內,有時候難免都會不想上班。根據Job Korea調查,每10位上班族中,就有7位一想到上班就全身無力;每到星期天下午,想到隔天要上班就心情鬱悶。《公司讓我抓狂》一書歸納出讓人罹患上班憂鬱症的因素,包括被日常業務壓垮、煩惱人際關係、恐懼無法提升自我能力、沒有發揮的舞台等;同時提出4項實用建議,幫助上班族克服職場壓力。

1. 打破上班的固定框架,轉換心情

提早出門上班,在平常的通勤路線上找一個分岔點,展開「上班小旅行」,為自己創造驚喜。比如說,國小的操場和附近的公園,或者提早到店裡吃早餐,和老闆聊聊天。上班時,可以在公司裡外尋覓一個祕密基地(可能是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例如轉角的咖啡廳,或頂樓的陽台),只要一感到煩悶,就到祕密基地透透氣,讓心情沉澱。午餐時間也是轉換心情的好時機,如果簡單吃點三明治裹腹,反而能多出一段空檔散散步。只要依據自己的上班狀況,找出能擺脫限制的小改變,就能適時地在上班期間喘口氣。
 
2. 建立同事支援網絡

觀察公司裡哪位同事具備你羨慕或欽佩的能力,再想想自己有什麼可以貢獻給對方,同事之間互相幫忙,教學相長。
你可以整理一份能給自己支援的同事名單,把同事的住址、職務、專長、特殊技能等都記錄下來,在自己陷入困難的時候,打開檔案來看,說不定能找到意想不到的貴人。切記,在尋求外援時,也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同事支援名單裡的人,這樣人際網絡才能持續
下去。

3. 擬訂個人學習計畫

如果市面上沒有適合自己的學習課程,就自己設計一套吧。以學英文為例,首先列出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時間、教材和學習方法;接著,將這份表格張貼在公司和家中,時刻提醒自己為什麼要學英文;此外,自我教育的成功關鍵在於持續性,不能抱著有時間才做的心態。可以寫學習日誌,檢查完成度,給自己持續下去的動力。
4. 找到自我實現的舞台
如果把職場當作混口飯吃的地方,最後一定會感到疲倦討厭。換個角度想,如果把職場當成自我實現的舞台,一旦做出成績、獲得肯定,就能感到快樂。此外,上班族除了照著上司的指示走,更應該在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並積極去實現。(本文取材自《公司讓我抓狂》,平安叢書出版。)


出獨特的品牌價值,與消費者共創美好生活體驗

社群媒體時代,消費者不再只是一群「有著購買需求的目標對象」,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群體」。產品行銷必須引發消費者的共鳴,才能融入消費者的生活,贏得消費者的認可與信任,進而創造品牌的辨別度與差異化,成為消費者口耳相傳裡,值得信賴與推薦的不敗品牌。
「這些年來,行銷界出現了許多新名詞,像是社群行銷、內容行銷、娛樂行銷、公益行銷等等,」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新的做法,智威湯遜董事總經理鄧博文分析,「這是因為大家都在嘗試,或者講白一點,因為大家都處在恐慌與不安中,不知道哪一個做法才真的有效。」

十年前,廣告的操作非常簡單,鄧博文解釋,由於媒體管道單純,一家企業撥出一筆預算,廣告公司就和客戶討論想法:想要快速打出知名度,就選擇電視廣告;想要強化內容深度,就選擇平面廣告,再搭配戶外廣告或電台廣告等周邊支援,一個行銷案就完成了;不同案子之間的差別,只在廣告的創意運用上。

如今,有太多東西都在搶奪消費者的注意力。日前出席某個課程活動時,鄧博文發現,現場有許多學員家裡根本沒有第四台,甚至有人連電視也沒有。「想看什麼節目,上網看就好啦!」學員回答。

當消費者無論是看電視、聽音樂、買東西,都可以透過電腦或手機等媒介,沒有時間限制、輕易就可以擺脫廣告,行銷人究竟該如何接觸到消費者,正帶給每一位行銷人嚴峻的挑戰,也使得行銷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


媒體廣告力量被削弱,強勢消費者崛起

在電視獨大、也就是鄧博文口中所說的「power media」(強勢媒體)的年代裡,當時觀眾的資訊來源很有限,廣告甚至只要一再重複品牌名稱和產品特徵,最後再打上購買地點或電話,就能收到效果。即使有線電視的出現,消費者的選擇變多、變得更容易轉台,依然是個媒體(media)為主的時代。
隨著科技與環境的演進,消費者接收、理解資訊的方式開始改變。首先是消費者愈來愈了解廠商在做些什麼事情,根據美國統計,有超過76%的消費者根本不相信廣告,覺得廣告是企業對自身的美化,不一定能真實反映實際狀況。
 
在此同時,隨著網路搜尋與社群媒體的興起,消費者開始會尋求其他消費者的意見,來評斷產品好壞。例如,消費者如果想買3C家電,可能會先大致瀏覽各廠牌的官網,接著就會上網搜尋其他網友的討論內容,以他人的使用經驗做為購買依據,因為大家相信,這才是「真實的聲音」。
 
當群眾意見的力量遠大於媒體力量,行銷也就從「power media」的年代,轉換為「power people」(強勢消費者)的年代:任何網友的一篇批評,其影響力都可能遠勝於企業幾百小時的廣告。「這意味著,品牌的選擇權已經不在企業手上,而是在消費者手上,」鄧博文說道。

從價值出發,融入消費者的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想要與消費者溝通,就必須跨出產品的功能面,轉而從生活談起,因為消費者不再只是一群「有著購買需求的目標對象」,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群體」。

過往強力促銷與單向式的廣告,消費者已經不再感興趣,畢竟消費者若需要產品資訊,只要上網google一下就有,未必非得透過廣告。
因此,品牌唯有融入消費者的生活,把他們當作夥伴,一起創造生活、完成某個目標,企業才有機會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與信任。

鄧博文指出,要建立一個讓消費者熱情擁抱的品牌,關鍵創造「獨特的價值」,並透過這個價值,驅動社會的進步,帶領消費者體驗更美好的生活。就如同蘋果(Apple)堅持創新,在這個價值觀的帶領下,所研發的新產品不管是iPod、iPhone、iPad,都讓消費者體驗到超乎過往產品的卓越使用經驗。
而當消費者看見價值,並體驗到美好的感受,便會信任這家企業,進而喜歡這個品牌,甚至成為狂熱的支持者。

這也正是行銷大師菲利浦‧科特勒(Phillip Kotler)在《行銷3.0》一書中反覆強調的重點:現今消費者所尋求的,不再只是一個滿足需求的產品與服務,他們更在意的是企業或品牌能否提出一個感動他們心靈深處的價值。

身處在消費者對於品牌擁有強大影響力的時代,企業唯有從引發消費者的共鳴出發,才能真正創造出品牌的辨別度與差異化,也才能在消費者的口碑中,站穩被信賴、被推薦的關鍵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bylove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