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CCIDA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 理事長 唐聖瀚

「我們將來要成為國際級的品牌,因此我們要找國際級的設計師來打造品牌形象。」,當台灣的設計師第一次聽到業主這種發言的時候,可能只聽到了表層的話語,其實並不太了解他背後的意思,不要誤會是在說你是國際級設計師,這句話真正要說的是:「我們想找外國設計師來擔任設計工作」。


自己人的否定

做為一個設計師,我會接觸到各行各業的企業主,有一次某家建設公司因為我們曾設計過台北 101 的識別系統而找上我,當我到了這家建設公司見到了總裁,總裁表示他們公司有一個建築個案,他希望此案有國際級水準,接下來他就提到台北 101 的建築設計,這位總裁表示: 「台北 101 最大的敗筆就是找了台灣的建築師來設計,因為這樣就不夠國際級了。」,突然聽到此言我先愣了一下,接著我就直接了當的告訴這位總裁說他錯了,這種國際級的案子就是該找台灣的建築師來設計,反而他平常的建築案愛找哪個國家的建築師做就找誰做。台北 101 的價值就在於是由我們優秀的李祖原建築師所設計,這才是國際級的大樓,才是台灣的驕傲。

試想,我們如果到泰國去,泰國人向我們介紹位於曼谷的世界第一高樓,我們一定會問這是哪個建築師設計的大樓,如果泰國人說是美國建築師設計,我想這就不會引起我們任何的讚嘆,相反的,如果這棟大樓是由泰國建築師設計,有泰國的特色,這成就才會成為泰國人的驕傲象徵,外國人來看了這棟世界第一高樓才有意義。


只有產業 沒有創意文化

台灣這幾年大力推動創意文化產業,可惜成效有限,原因在於產業界還是以工廠的心態看待台灣的設計公司,不但要求設計要便宜、要快、還要好,如果是大投資的品牌,最後往往都是找外國設計公司,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企業給本地公司的經費不及外國公司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連作調查的經費都不夠,還會反過頭來說外國設計公司好,做設計前後都會先調查,台灣設計公司不夠細緻等等,其實是在先天不平等的位置上來做比較。

台灣的創意產業定義大抵承襲國外的分類,分屬四個不同的主管機關,文建會主管: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新聞局主管: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經濟部主管:廣告產業、設計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創意生活產業。內政部主管:數位休閒娛樂產業、建築設計產業(經濟部工業局, 2004 )。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手段基於各主管機關權限,以經費補助及專案貸款為主,輔以研討會、創意競賽、訓練與諮詢服務。四個主管機關多頭馬車走來走去都在原地踏步,設計產業整體營收不增反減。


追根究底來說,設計界缺的不是貸款也不是補助,設計公司的案件不像買賣或製造業,不是靠資金降低成本,一家設計公司每月營業額兩百萬,政府貸給他一千萬資金,下個月這家設計公司的營業額還是兩百萬,成本也不會降低,因為設計公司最大的支出都在薪資上面,不是進貨或機器成本。政府的補助案以防弊為先,會去標的大概利潤也不高,聊勝於無,不如不要辦。

台灣真正缺的是對設計業的尊重與正確的認識,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前理事長張文宗先生就表示,法國畫家開畫展時,法國總理到場,畫家是走在總理的前面,因為這是尊重藝術的表現,台灣不尊重設計師,所以他乾脆就改到純藝術創作去了。有影響力的資深前輩都不玩設計了,後生小輩只有自求多福。半官方性質號稱幫助台灣提升設計水準的台灣創意中心,開幕典禮時有座位的都是政府官員與大企業代表,受邀觀禮的設計師們反而都是站著,政府尊重創意文化還是尊重產業不言而喻。


國家自信心的表現

外國設計師比較好的這個觀念,不只是台灣獨有,鄰近的日本早期也有類似的情況,只要是以外銷為主的企業就會找外國設計公司來作,日本國內的設計也多以抄襲模仿為主,到了 1964 年日本主辦東京奧運,這時候的設計就攸關國家顏面,不能再找外國設計師來做了,一定要從國內來尋找人才,當目光放到國內的時候,大家才突然發現原來國內也有許多優秀的設計人才,而且已經默默的努力了許多年卻沒被注意到,所以日本設計界也把 1964 年當成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

在東京奧運之後,做過奧運海報設計的當然是設計大師,做過奧運運動場建築設計的當然是建築大師,一個國際性的活動就可以創造出各行各業好多的大師,而且最重要的,這些大師都是自己國內的人才,日本對於本土專業人才的信心也從此建立,像最近剛在台灣出版新書「設計品牌」的名設計師原田進,Pionner、Fujitsu 等品牌的設計就是由他所完成,這些品牌的目標也是國際品牌,但是日本企業卻沒有找外國設計師來設計,他們找的是日本本國的設計師,這一方面是日本企業對自己國人設計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一個先進國家的自信心。


打破國際級的迷思

台灣設計師參與國際性設計比賽的佳績頻傳,依然難以打動企業主的心,問題還是出在心態問題,企業要認清產品與形象的投資是長期的,也是需要累積的,外國設計師確實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是要真正深耕下去,跟企業一起走出國際的還是要靠穩定合作的台灣設計公司,美學與文化是不可分的,靠外國設計師建立的終究還是一張面具而不會是一張有個性有感情的臉孔。

而設計師要打破所謂國際級設計師的迷思,還是要靠設計師自己,一條路是幫台灣品牌打入國際市場,讓台灣品牌成為國際品牌,另一條路是直接為國際品牌服務,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實力,靠自己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

‧聯絡人:貝彼樂
‧信  箱:goooooog2002@yahoo.com.tw
‧網  址:www.wretch.cc/blog/ericericago or (google彼樂形象設計)
‧設  計:品牌形象規劃設計‧ 企業識別系統設計‧ 展場佈置文宣設計‧印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bylove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